千年土家非遗 传承戏曲经典
来源:张家界开放大学
编辑:系统管理员

——张家界市社区大学“喜阳阳”工作案例


张家界奇山异水、人杰地灵,这里不仅盛产美丽的风景,同样也盛产浓郁的民族文化。土家山歌、花灯、渔鼓、土地戏、薅草歌、上梁歌、打溜子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戏曲文化让这方热土变得更加厚重和绚丽。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市,先从戏剧看起,在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中,张家界阳戏就是其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着独特的土家韵味。张家界阳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纵跨十五代,横跨湘鄂西,声驰九澧,誉满三湘,曾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土家族文化中的艺术荟萃",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稀有剧种。

一、项目背景

张家界阳戏在张家界境内为地方戏之首,尤以永定、桑植和武陵源为主,阳戏的声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具备。阳戏是土家阳春人在阳春生产中用民间歌舞提炼出来的,并由艺人以曲牌的形式整理加工,形成了“金线吊葫芦”的独特唱腔,并逐步演绎成戏剧表演形式。200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张家界阳戏被列为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张家界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剧种可谓实至名归。由于社会的变革,张家界阳戏面临消亡危险,艺术传承后继乏人,如有“湘西梅兰芳”之美称的丁祖雪等一些阳戏名家的优秀剧目和优美唱腔濒临失传。为保护、传承、发展张家界阳戏,2015年张家界文旅广体局、张家界市永定区文化馆、张家界阳戏传习所、张家界市社区大学、张家界市老年大学联合实施“喜阳阳”阳戏社区推广实践项目,确定了“千年土家非遗、传承戏曲经典”的项目目标,为张家界阳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主要做法

(一)专业学习树口碑

2014年开始,张家界市社区大学、市老年大学开设专业的阳戏表演学习班和阳戏乐器班,由楚德新老师等教授阳戏基本功、阳戏行当分腔、步法身段、剧目写作等内容,目前共有在籍学员两百多名。阳戏表演班主要教授传统唱腔、传统表演技巧等。阳戏乐器班主要教授传统音乐伴奏手法、主奏乐器大筒的演奏技巧、锣鼓伴奏及演奏方法,九年来,分别有十多个节目参加过学校期末展演及每年结业典礼,累积培养了近千名阳戏爱好者。张家界市社区大学、市老年大学专业老师团队研究编写阳戏教材专著,并出版《张家界阳戏集锦》和《阳戏音乐伴奏研究》,主编并公开出版《大庸市戏曲音乐集锦》,撰写发表论文《大庸阳戏正宫调源流探索》《浅谈大庸阳戏假嗓运用》,为阳戏专业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图一:张家界市老年大学阳戏表演班)

(二)文化旅游齐搭台

“旅游搭台,文化唱戏”,近年来,张家界市政府结合本区域内独特的文化环境,制定非遗相关政策,支持本地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对张家界阳戏尤为重视。不仅在财政上给予支持,而且积极促成当地社会对张家界阳戏的了解,每年举办“元宵灯会”、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等传统节会活动。将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定期在旅游景点设台演出,如七十二奇楼、大庸古城、七星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既推广了非遗戏曲文化,也增添了城市底蕴。

(图二:张家界市社区大学教师团队演出)


(图三:著名景点七十二奇楼阳戏表演)

(三)由点到面全发展

为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定期开展张家界阳戏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等。普及阳戏知识,为学生、村民搭建接触、亲近张家界阳戏的平台,从直观上感受其魅力,还将阳戏元素融入到校园广播体操、融入各类教育宣传内容,更有“阳戏新唱”“阳戏广场舞”等项目。每年“惠民演艺、送戏下乡”“春节阳戏进社区”演出达200余场,演出足迹遍布全市的大街小巷、乡镇社区,融入了市民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弘扬土家非遗戏曲文化贡献力量。

(图四:张家界市老年大学学员班送戏进社区)

三、难点突破

(一)培养接班人

人才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为探索适合张家界市情的民族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途径,并解决张家界阳戏艺术面临的人才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流失、传承不力、表演难度高、成才难等现实问题。2006年开始,张家界阳戏传习所与张家界旅游学校开展联合教学,开设张家界阳戏艺术学习班,并同步实施“十年磨一剑,培养传承人”计划。每十年挑选5名优秀戏曲表演者进行免费培养,从唱腔到身段,从压腿到文步再到亮相,这已是每天的必修课,迄今已17年,为张家界阳戏的传承培养出中坚人才队伍。并逐渐形成了以庹松霞、李跃胜、李贤臣、吴三洋、李银国、丁祖雪、朱丽珍、胡维星、楚德新、郑菊庄、田桂明、赵学英、林秀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阳戏表演艺术家;以周志家、吕贵平、樊世雄、符奇男、龚飞燕、金曾玉、张婵浓、张金婵、覃伯雄、欧辉平、向霞、陈彪、徐春华等为代表的中年演员;以陈静、赵芳浓、李赛勇、周海燕、龚宝真、张洁、邹勇龚、召勇等为代表的小字辈演员共同组成的老、中、青三代的传承梯队。

(图五:张家界阳戏表演老中青三代传承人)

(二)走出新路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审美方式的改变,戏曲市场观众流失,逐渐萎缩。张家界阳戏突破传统,大胆革新,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顺应时事和主题排编适合戏目,以达到寓教于乐和文化传承的目的。对阳戏表演整章建制,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精化演出队伍,完善制度,演艺水平整体得到提高,发展思路更进一步明确,使张家界阳戏走向演员专业化、演出市场化、经营商业化的路子。

内容上,紧贴当下生活,创制出诸多有关乡村振兴、安全生产、扫黑除恶等主题的现代剧目,例如《回家》《打通》《城管轶事》和《廉租房外》等。形式上,保留张家界阳戏原汁原味的特色,并与小品、歌舞融合,走出一条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阳戏之路。表演剧目《热火坑》《同志,请您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小品《生命红绿灯,安全在心中》,音乐快板《廉政花开红更红》,等一大批与廉政、环保、交通安全等相关的艺术作品。张家界市社区大学、市老年大学教师团队对曲目不断创新,新创制曲目有《唱支山歌给党听》《戏凤》《七仙女下凡》《俏媒婆》《夫妻双双把家还》等一系列艺术作品,深受学员及大众喜爱。

(图六:张家界阳戏经典剧目《回家》演出照)

四、成效贡献

(一)传承戏曲经典

张家界阳戏是张家界当地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类繁衍生息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张家界历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是张家界民间娱乐的经典表现形式。经历几百年的锤炼和发展,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它传承着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对张家界乃至湖南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张家界市相关部门不断优化和整合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非遗文化传承队伍建设,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阳戏戏曲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二)丰富民众生活

弘扬传承土家民俗文化,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开展多频次、大范围的送戏活动,每场都吸引了附近200多名居民前来观看,演员们激情婉转的唱腔、奔放优美的身姿、娴熟精湛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一场场充满土家色彩、惟妙惟肖的阳戏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和掌声。表演者不仅将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了百姓家门口,还巧妙地融入了理论宣讲、政策法规、文化艺术、移风易俗等内容,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了宣传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更让居民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文化艺术的魅力,对营造文明、健康、欢乐、和谐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次数:802
发布日期:2023-07-12
返回顶部